中国文官和武官什么时候分开

2021-11-20 06:50:03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是《三国演义》中称赞姜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其实可以应用在宋朝以前的几乎所有朝代。在治世之中,文官群体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础,是领兵打仗的将军所无法实现的;同理在乱世中,武将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文官所无法企及的。可以说,文官和武将似乎是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出将入相”的例子。

比如汉初的丞相曹参,原本是刘邦手下的武将,但是萧何去世后,他被提拔到了丞相的位置上,照样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东汉的班超,原本也是一介文臣书生,却依然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文臣和武将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只要有必要,文臣和武将都可以实现自身身份的转化。文臣是儒生入仕之后的身份转变,而儒家“六艺”中也有强身健体的培育方向。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儒生应该是文武双全的。

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武将篡权的事情重演,便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温和方式。此后宋朝也一直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地方上也通常以文臣统帅武将。文臣在总体上彻底高过武将一头,这一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宋朝涌现了包拯、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等一大批的名臣,却极少有类似狄青一样的名将,读书少的入仕追求也由文武皆可变成了只求从文。进入宋朝以后极少有文臣挂帅出征、武将下马治国的例子了,文臣和武将的界限开始明确。

虽然宋朝的确不乏辛弃疾这种文武双全的奇才,但这种人才在宋朝的政治环境中,已经不可能再实现“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梦想了。在宋朝,将就是将,相就是相,文臣可以指挥武将,武将必须服从文官。所以我说,中国文官武将是从宋朝分开的。

春秋后期。

春秋后期,列国相继出现文武分职,在公元前547年,齐景公即位之初,崔杼策立有功为相,庆封为左相,这是最早的以“相”名官,虽然这时的相还是世袭卿大夫之职,还不能由国君自由任免,但文武分职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世卿的势力,大都采用见功与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添设爵位,招徕四方贤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僚制度。齐、赵、魏、韩等国首先设立了作为“百官之长”的“相”,同时又相继设立了将军之类为武官之首,文武逐渐殊途。

“官分文武,王之二术也”,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因为文武分职,大臣权力分散,可以起到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大臣造成的对君上大权的威胁,同时,也适应了当时政治和军事分工的需要,使文才武略各尽其能。这样,既能保证君主有效地控制整个机器,又可使文臣武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上一篇:如何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如何养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
下一篇:日本和韩国的护肤品哪一个国家的好一点(日本护肤品和韩国护肤品哪个好)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