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的一生(苏曼殊的诗代表作)
苏曼殊祖籍广东香山县人,但却是混血儿,父亲是广东的一位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于1884年出生在日本横滨。
苏曼殊并不是他的原名,他原名为苏戬,法号为“曼殊”。他还有小名为“三郎”,后更名为“玄瑛”。除“曼殊”以外,还有“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号。

他是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他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而且还能诗擅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苏曼殊年轻时曾就读于日本横滨大学、振武学校。1902年,苏曼殊在日本加入了留日学生组织的青年会,1903年,又加入了抗俄义勇队,同年回国,在苏州吴中公学教书。
苏曼殊成为和尚也是在1903年,他是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的,法名为博经。1904年,苏曼殊开始游历暹罗、锡兰,在此期间学习了梵文。

苏曼殊一生交友甚多,他与陈独秀、鲁迅,教育家邓绳侯,汉学家刘光汉等人都有结识。1906年,被刘光汉邀请到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教书,在这里和邓绳侯结下了笔墨之谊。1907年,他和鲁迅等人筹办了文学杂志《新生》。
1909年,他去了爪哇任教,1911年后才回国,在上海的《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了《反袁宣言》,他的文字里透露了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有时甚至放荡不羁,但毫无疑问,都透露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1918年,苏曼殊在上海病逝,享年35岁。

《曼殊小传》中介绍了苏曼殊:曼殊性脱略,无人己之界....友曰:“君未习乘坐法,购车奚为?”曼殊曰:“无他,从心所欲而已。”
苏曼殊性格洒脱,但不失豪放。他贪吃、糊涂、暴食、神经、畏鬼、狎妓。
他喜欢的食物很多,有时没钱了就找别人借钱买吃的。因为天生任性,所以对饮食丝毫不节制。有次他的朋友买了一包栗子,苏曼殊吃完后觉得好吃又偷偷买了一包,朋友劝他吃多了会肚子疼,可苏曼殊不理,夜里果然肚子疼得嗷嗷叫。

苏曼殊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经常神神叨叨,别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神经”。更重要的是,苏曼殊喜欢歌姬舞女,用在歌姬舞女身上的钱,比他买书的还多。
鲁迅曾这样介绍苏曼殊:我的朋友里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钱就喝酒,没有了钱就回寺里老老实实生活。
苏曼殊是一个怪人,他半僧半俗地孤独了一生,在他临终之前,写下了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我不认识这个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