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对中国的哪些贡献(康熙的主要功绩有什么?)
清承明制,在文化方面也大概如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凡135年,所谓“康乾盛世”就是说的这一时期。然而,从文化方面来看,康、雍、乾三朝的贡献却是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
首先说思想方面。儒家起源于东周,崛起于西汉,成型于唐,发展于宋,固化于明,禁锢于清。所谓“宋明理学”,是儒家发展的高峰,也是逐渐走向保守的标志,涌现出张载、程颐程灏、朱熹和王守仁等大师级人物。到了清朝,满洲以武力入主中国,文化程度几近于无,满洲贵族对中原文化不得不持仰视姿态,同时对汉人将其视为蛮夷非常敏感和嫉恨,对于民间存在的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持严厉镇压的态度,对于“井田封建、华夷之防”尤其深恶痛绝,所以钳制思想、镇压反抗是清王朝一以贯之的思想文化政策。乾隆皇帝一力推崇朱熹,而最痛恨孟子,原因只是朱熹鼓吹君主专制,而孟子则提倡“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欲置君父于无足轻重之境地”,真是“其心可诛”!
其次说文化。思想是文化的先导,文化是思想的实现。中华文化自西周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来,虽然也经历了诸多挫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先秦散文、汉赋、魏晋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到了清代,诗词仍然得以延续,但是由于以皇帝为代表的满洲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控制政策,大兴文字狱,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个“维民所止”的考试题目,就能诛灭三族,牵连无数。读书人战战兢兢,动辄得罪。乾隆皇帝组织大臣编纂《四库全书》,搜集民间藏书,逐字逐句进行“审查”,焚毁过半,美其名曰保存珍本典藏,实则为赤裸裸的文化毁灭行为,对于中华文化无异于一场浩劫。
再次说科举。科举产生于隋,发展于唐,鼎盛于宋明,同样禁锢于清。由于清朝皇帝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非常重视,一力推崇南宋的朱熹,体现在科举上,就是将科举考试的范围缩小到“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得读书人所谓的学问,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更有甚者,将考试文章的格式也固定为“八股文”,进一步禁锢了教育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自十七世纪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从而导致中华民族从领先世界沦为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我认为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期间,在文化方面并没有多少贡献,甚至可以说是负面多于正面。
康乾盛世”,许多人以为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辉煌时代。康雍乾三朝百余年,国泰民安,开疆拓土,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石。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一面。东方朔式的“自荐书”只能出现于汉代,《长恨歌》式的文学只能出现在唐代,“以天下为己任”的独立意识只能出现于宋代。至明代,汉唐宋之流风余韵犹存。
自清朝以蛮夷之君入主中原,以极其落后的民族控驭中华,视汉族士大夫如奴仆,为钳制思想,屡兴大狱。于是,汉唐宋式士大夫精神被阉割殆尽,只剩下了“和珅”式的“奴才”和大批的考据学者。中华文化在近代的没落,未尝不是清朝的罪孽。已故著名明清史学者顾城在其《南明史》中讲到清初皇帝对中华文化的扼杀时,每每痛心疾首。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文化之核心精神几乎被扼杀殆尽,于是中华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成了真正的“独夫”天下。读书人全都潜心于考据之学,以求避祸。于是,英吉利人进来的时候,大家全都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