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国碰到五胡乱华(五胡乱华如果发生在三国)
三国时代虽是乱世,但绝对不可能发生五胡乱华这种事情。因为五胡之所以能乱华,不是因为五胡很厉害,而是两晋太窝囊了。这才给了五胡一个浑水摸鱼、慢慢坐强、最后反吃掉晋朝的机会。反观魏汉吴三国,虽说实力都不如西晋,但是各个都不废。对塞外政权始终都有很强的警觉性。
当时与三国同时代的蛮夷部落,其实都是很惨的。经常就是稍稍冒个头,立刻就会遭到残酷的武力镇压。
具体的镇压案例有很多,蜀汉和东吴就不具体说了。蜀汉打南蛮就跟老鹰抓小鸡,碾压性的优势。东吴方面不怕蛮夷,孙权这个极品人贩子不仅不拒绝蛮夷,反而还主动派人去海外抓蛮夷。这大概是中国早期跨海拐卖人口的第一个案例吧。下面说说曹魏是怎么打压五胡部落的。
相比于蜀汉和东吴来说,曹魏在北方防五胡南下的军事压力是很大的。不过曹操是当世之人杰,搞政治平衡这一套很有手段。他们对五胡的政策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
第一、不拒绝胡人南下,毕竟中原的人口太少了,无人区太多,堵是堵不住的。这就跟大禹治水是一个道理,只可疏不可堵。
第二、对不服者坚决武力镇压,但不搞斩尽杀绝。因为胡人就跟韭菜似的,杀了一拨再起一拨。单纯靠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因此,曹魏对五胡的大政方针便是:需要的时候便拉拢,不需要的时候就打压,始终让胡人保持分裂状态。
应该说,这个方针没有任何问题,可就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从曹操到曹丕,一直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到了曹叡时期,胡人边患的问题还是来了。
魏明帝曹叡统治中期,漠南鲜卑的柯比能一跃而起。其实柯比能最早是曹魏的小弟,他正是在曹魏的支持下,才成功的统一了鲜卑漠南诸部落。但轲比能崛起后,对魏国起了异心,不想再臣服于魏国。同时曹魏看到轲比能一家独大的危害性,便开始扶持其他的鲜卑首领,如素利、弥加、沙末汗等人,以限制柯比能的发展。
结果这个以胡制胡效果并不好,反倒遭致了柯比能的报复。他不仅下令,强迫所有鲜卑部落中断跟曹魏的互市,并且还继续吞并其它的鲜卑部落,大有统一草原之后,与曹魏进行大决战的的意图。
大约在公元233 年前后,轲比能将鲜卑族的另一个首领步度根打败,使得他个人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极点。当时就连远在益州的诸葛亮都知道柯比能,并还派使者去漠南寻求柯比能,希望一起南北夹击曹魏。
眼看蜀汉和鲜卑要夹击自己,曹魏终于稳不住了。一方面,曹叡令司马懿赴雍凉,去堵截诸葛亮;另一方面,再令并州刺史毕轨派将军苏尚、董弼等率军讨伐轲比能。结果最后诸葛亮一路因为粮尽退兵,而讨伐柯比能的一路魏军则被打得全军覆没。
面对讨伐失利,曹魏方面迅速改变方针。魏国幽州刺史王雄上书曹叡,请求对柯比能进行斩首式打击。因为他认为,鲜卑是一个需要依靠英雄人物的威望才能结盟的原始部落群体,缺乏真正的政治组织的漏洞。只要派刺客去刺杀了轲比能,鲜卑必乱。
最后的结果,柯比能被刺杀,刚刚统一的漠南鲜卑果然又因此重新分裂为一盘散沙,不再对曹魏有什么威胁了。而鲜卑人则一直到西晋五胡乱华时期才恢复。
解决了鲜卑的问题后,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对曹魏起了异心。为了平辽东,一直都督雍凉的司马懿领兵亲征(诸葛亮已去世),他采用闪电战的方式灭了辽东公孙氏。但是司马懿在平辽东后,善后问题干的有点过激,导致辽东人口锐减,给了紧邻辽东半岛的高句丽一个浑水摸鱼,向辽东渗透的机会。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 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主动征讨蜀汉,结果陷入苦战,损失非常惨重。当时高句丽的东川王见曹魏吃了败仗,便借机终止了与曹魏的联盟关系,并发兵袭击辽东,接连攻下两城。后来又继续增兵,再攻陷一城。
曹魏朝廷见高句丽如此无理,便纷纷主动请缨要去灭了高高句丽。几个月后,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奉诏东征,他领步骑兵万余人东出玄菟郡,向高句丽进发。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毌丘俭东征。
东征的过程就不说了,这里只说结果。其结果就是:高句丽惨败,高句丽王逃到哪,魏军就追杀到哪里,几乎将高句丽的主力打废了。然后盘踞在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土著组成联军对抗魏军,结果三韩联军在现在韩国的江原道平昌郡北部的龙坪地区又被魏军击败,被杀的哭爹喊娘。最终,连同高句丽在内的朝鲜半岛所有民族,全部向曹魏臣服。
毌丘俭的这一次东征,是自西汉武帝平朝鲜半岛之后,中原王朝第二次用武力逼迫朝鲜半岛土著,集体向中原王朝臣服。
平定高句丽后,毌丘俭在班师回朝时,曾命人刻石纪功。这个纪念碑在清末时期被发现,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也是中原王朝征服征服朝鲜半岛的实物证据之一。
先后解决了鲜卑、公孙渊、高句丽、三韩的威胁后,魏国在北方的统治基本上趋于稳定。再加之蜀汉和东吴与曹魏在实力上越拉越大,威胁也小了很多。于是从这之后,曹魏内部也就不那么团结,开始搞内讧,进入了司马氏篡魏的历史。
魏明帝曹叡时期,他的政治手腕太狠辣,对各个士家大族严防死守,以防止士家大族奴大欺主。但结果就是,士族离心离德,有了想换皇帝的想法。而司马氏篡魏,就是抓住了这个士族反魏的心理。
后来司马懿杀曹爽,奠定了司马氏篡魏立国的基础。之后,司马师荡平了诸多不服自己的势力,包括上面提到的平辽东的毌丘俭在内,都被司马氏干掉。自此之后,魏帝沦为司马氏的傀儡。没有任何实权。
公元 260年,曹髦被司马昭派人杀害。这个事件就标志了司马氏篡魏已无阻拦,曹魏政权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毕竟连皇帝都敢杀了,还有什么是不敢的。
三年后,司马昭起三路大军伐蜀汉。后主刘禅在有抵抗能力的情况下居然选择投降,也算是当时令人惊世骇俗的一件事。
又过了两年,司马炎篡魏称帝,正式建立了西晋王朝。再之后,东吴在著名暴君孙皓的作死下。最终让西晋这条咸鱼以微弱优势压了自己这条烂咸鱼一头,统一了全国。
公元280年,天下又归于一统。虽然说,西晋是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
西晋皇位——靠不要脸的办法篡来的。
西晋江山——靠比烂赢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西晋得国太简单了,但是得位不正!因此,为了笼络人心,司马氏就对士族各种恩宠,但为了避免重蹈曹魏被自己篡权的事情复发,于是司马炎大封宗亲,给予司马家族的嫡亲以很大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王。结果,这又搞的有点矫枉过正了。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族的这些诸侯王的手上都有兵,有钱,有权,有士族支持,并且还都有还当皇帝的合法性。有这条件,谁不想当皇帝过把瘾?
再加上当时又摊上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皇帝。于是,八王之乱就来了。
八王之乱后,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然后再紧接着的就是衣冠南渡,酿成了中华大地上第一次民族之痛。
综上所述,魏汉吴三国和西晋虽说都是汉人政权,但立国基础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三国分立时,三个国家都是以武立国,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尤其是东吴),军事力量都是爆棚的存在。因此三国才有了吊打蛮夷的基础。当时的蛮夷见了三国,都是老鼠见猫的心态。
但到了西晋时期,司马氏是靠权谋上位。也就是说,司马家族得位不正。有司马懿这样上梁不正的爹,就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伦这样下梁歪的儿子,以及就有同样是下梁歪的司马越、司马玮、司马冏等人。这些人的上位都来的太容易,本事没多少,但是野心都太大。国家交到这种人的手里,不乱才会怪。
所以说,五胡乱华的原因,不是因为五胡的本事有多大。实际上,当年刘渊起兵,李雄割据益州时,他们手上的兵力都不多。如果换作是三国做他们的对手,早就直接掐死在萌芽阶段了,哪里能让他们坐大坐强?最后变成尾大不掉之势?
但是反观晋朝的统治者,就完全没有这种政治警觉性。氐族人从关中闹到汉中,从汉中再闹到成都,一连闹了七年,西晋就是灭不了。这么差的统治水平,还能说什么呢?
谢谢邀请!东汉末年未出现“五胡乱华”主要是当时这几个部落民族都非常弱小,没有实力与曹魏政权拼杀!自汉武帝以举国之力对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打击后,北匈奴远遁漠北,南匈奴投降,被迁入内地边境的人数不多,东汉时又有几次对匈奴残部的打击使其余部逃亡欧洲,到汉末这些游牧民族人数有限够不成什么威胁,魏武帝曹操曾经远征乌桓,基本扫清了游牧民族势力,而迁入内地的南匈奴经过近百年休养生息到“八王之乱”时坐大,有了闹事的资本,因此才有“五胡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