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小明王为什么不逃走

2022-03-20 12:13:28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韩林儿)的死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说法各异,不一而终。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认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这只能说小明王死的时间、地点、节点与朱元璋关切度极高。这个锅谁也不会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为谁也没有证据证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几乎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谁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应天府。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帅 ,而是朱元璋自称的“吴王”,虽然仍尊小明王为君主。

迎接圣驾,队伍应该是浩浩荡荡的,不可能就一只小船,应该有一支船队。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嫔妃、侍女、太监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并无一只遇险。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择“吉日”,不可能是气候或者江上的风浪而导致翻船。

二、接驾的廖永忠从主观和客观上也没有弑小明王的企图,因为与己无益。

试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那么他回到应天府后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于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么说,现在小明王名义上还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错,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护送出现重大失误,那也是必死无疑。但实际朱元璋并未处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他一生要背负弑君恶名,影响子孙,遗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小明王的党羽岂能放过他,也不见得他能在朱元璋那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

三、朱元璋从势力上具备弑小明王的企图,条件成熟,蓄谋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丰危机时刻,朱元璋亲率大军成功救出小明王。随后,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仅为他修建了豪华宫寝,还更换宦侍,名曰“保护圣驾”。但自此以后,朱元璋实际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只是等待东风。

朱元璋营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如果让张士诚轻易拿下安丰,甚至俘虏了小明王,那么对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张士诚势力发展壮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小明王才是起义军里的“正统”,朱元璋必须借助小明王的声望号令天下。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应天府,依当时的势力,“吴王”还要对小明王俯首称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梦就会成为泡影,但在应天府对小明王动手,显得赤裸裸,又会招来千古骂名,还不如趁迎驾时机借他人之手消除这一后顾之忧。

小明王被弑前,朱元璋已经自立山头为“吴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势力被击垮,朱元璋已经具备弑小明王的客观条件,只能说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备之策,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历史上的帝王,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至伟无边的霸业和永世传承的江山,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可不念骨肉至亲,打开杀戒,何况君臣之间呢。

不是明确授意,肯定也是暗中鼓励,用法律的话讲,即使不是直接故意,也是间接故意。小明王这个领导在,朱元璋不能明目张胆地公开称帝,所以他有充分的杀人动机;廖永忠乃老朱的下属,没有老朱的允许,给他100个胆子也不敢对小明王下手,所以这是外部证据;成年人掉到水里,不一定会淹死,而且即使淹死也不好找尸体,但是现在小明王一淹死,马上就找到了尸体,这是客观佐证;后来老朱开国,廖永忠被封侯爵,但以他的战功,比起侯爵可差远了,或许正是看在淹死小明王的功劳上吧,这也算事后反证。[机智]

上一篇:不喜欢看弹幕的人
下一篇:幼儿学知识软件哪个好(什么超市比较大)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