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要娶海兰珠(海兰珠为什么让皇太极独宠)
清代,皇太极和顺治都是痴情的皇帝。董鄂妃薨逝后,有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的传说,而皇太极在自己的宸妃海兰珠去世之后,失魂落魄到极点,他痛不欲生,也差点………。宸妃葬在哪里不应该是个谜!可现在,有说海兰珠葬在昭陵的妃园寝,也有说宸妃墓应该在沈阳城北的蒲河附近(《清史稿》),还有说宸妃也可能葬在沈阳城北的老鹳堡子(参照《清关雎宫墓地考》一文)。这位26岁才进宫,命途多舛的皇妃为什么一个归宿地就有如此众多的说法呢?
1.宸妃,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字是海兰珠。是孝端文皇后哲哲(大清第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后)的侄女,后来呼风唤雨的孝庄(顺治他妈)皇后是她的亲妹妹。她成熟淡定,俏丽端庄。崇德元年,皇太极不惜盗用古代名妃的封号,赐其为“宸妃”,还把她居住的宫殿命名为“关雎宫”,这两件事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用情之深。
2.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在松山前线与明军打得不可开交,突然收到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突然龙目蕴泪。不顾众将的劝谏,毅然踏上了探望爱妃的征程。至盛京城外时,路上遇索尼等人。他们说宸妃已逝,皇太极悲痛不已,但,就是不相信 !还是策马扬鞭,赶往关睢宫。其时,风华正茂的海兰珠早香消玉殒(只33岁)了。皇太极抱着宸妃冷去的身体,不吃不喝,千呼万唤。可宸妃再也没睁开淡淡哀愁的双眼了。皇太极从此魂不守舍、日渐消瘦。有天中午,皇太极突然失去了知觉,仿佛灵魂随宸妃而去,直到酉时才醒过来。他告诉心腹说:“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此后,他恢复了神智,但依然伤痛不已。
3.皇太极有次打猎,经过宸妃的坟墓时,触景伤情,大恸豪哭了一场。在宸妃丧期,因为有两个不守规矩的王公没有展示悲戚的意思(阿达礼与紥哈纳),皇太极立马剥夺了他俩的爵位。皇太极在她的丧礼期间,自己都停止了宴乐。崇德七年,松山锦州大战全胜。明朝率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当年四月,皇太极为此二人设宴庆贺,自己却没有出席。他解释说:“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自从宸妃去后,皇太极形容憔悴,茶饭骤减。仅过了两年多,能征惯战的皇太极也追随宸妃而去了。
4.宸妃在关睢宫宫于崇德六年九月十八日薨逝,死后的第二天,她的棺椁由盛京皇宫东侧门抬出宫,被送到了城北“地载门外五里”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出殡之时,皇太极率领王侯将相等各级官员送葬,公主、福晋、公主、格格等也尽列其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哀声一片。在宸妃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了火化仪式。宸妃的骨灰罐子放在芦殿安放了两年之久,到崇德八年二月初十才正式埋入了地宫。而此时皇太极已疾病缠身了。他没能亲自席爱妃葬入地宫的仪式。半年之后,皇太极撒手人寰。
5.皇太极在世时,宸妃墓祭祀频繁,每月都有。而当清明节与大年时祭祀倍加隆重,朝鲜国王还派特使送来香烛礼物致祭。皇太极每每经过宸妃墓时,都痛哭不已、下马伫立,怅望良久。
6.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九日在清宁宫驾崩,昭陵也因此大兴土木.不久,在昭陵西边修建了妃子园寢。 可查遍史料,宸妃没有归葬清妃园寝的任何记载。
皇太极最宠爱海兰珠,为何她死后葬在妃园寝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清昭陵?
我认为,宸妃后来应该被迁入了妃园寝,原因如下:
如果令皇太极魂牵梦萦的宸妃依然独自一人在地载门外安葬,至太宗驾崩都原地未动。那么依清朝的惯例与典制,这个墓要加“园寝”二字。并且,按照园寝制度应该增建其它建筑,以彰显她的身份。但,你看清史,根本没有地载门外五里有宸妃园寝的蛛丝马迹。这是否表明,宸妃墓早已移出地载门外了?大家要用心琢磨。
海兰珠的姑姑就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她不可能越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而且海兰珠是再嫁出身,地位不及皇后尊贵,幼子早殇,只能安葬在北陵公园荒凉的妃嫔园寝,陪伴她的都是难姐难妹,也就是皇太极的其他妃子。 相对于哲哲皇后与皇太极合葬清昭陵的阔气,妃嫔的坟墓显得十分荒凉破旧,令人感叹。
海兰珠之所以无缘于皇帝合葬,除了于理不合外,也在于死得很早,皇帝和皇后都在她的后面。哲哲皇后也就是海兰珠的姑姑是最后去世,肯定要和皇帝合葬,这时可没有活着的有权势的人替海兰珠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