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苏联改革对根本原因比(苏联政治体制改革)

80-90年代,中苏两国同时开始改革,但改革的结果是中国经济腾飞,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而苏联则因改革导致的动荡走向了解体。30年来,很多人试图总结苏联改革的教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苏联没有像中国一样采取先经济后政治的道路,而是一开始就采取激进的政治改革,最终断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路,但显然忽视了中苏两国基础条件的不同,并不是说国家实力越强就越容易改革,更多的情况是旧时代的胜利者往往成为新时代的失败者,19世纪中期,很多观察家预测大清能比日本更加迅速的改革,但事实却是日本迅速完成了明治维新,而大清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都惨遭失败。船大难调头是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真理,在80年代,苏联是那艘更难调头的大船。
1
苏联的经济改革缺乏空间
总的来说,苏联改革与中国相比差在三个方面。
一是苏联的计划经济过于完善,已经失去了改革的空间。苏联的城市化达到了70%以上,城市内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大部分人早已习惯了计划经济的生活,即使在农村,苏联也普及了集体农庄,农民早就不是一小二私的自耕农,而是领着国家薪水的农业工人。
相比之下,中国70年代的计划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仅在城市地区拥有一些国有企业,广大农村仍存在商品经济的成分。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始于农村,是小岗村农民的手印和年广久的瓜子铺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边缘到核心的过程,更加多样的经济成分让中国可以选择从相对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改革开放最先搞得就是包产到户,之后是允许个体户,然后才搞价格闯关,9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
换句话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和摸着石头过河有着独特的国情基础。相比之下,苏联的经济改革就缺乏空间。
很多人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过于激进,其实戈尔巴乔夫一开始也搞过经济改革,但是由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过于完善,他几乎无从下手,没有体制外的力量可以利用,最终只能寄希望于政治改革。
2
苏联缺乏有魄力的领导人
除了改革的物质基础,领导人的作用也很关键,邓小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要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实施改革开放,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最关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改革。
纵观改革开放,邓小平始终在左右两股势力之间平衡,既防左也防右。邓小平提出:“市场和计划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有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关键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思路有效的驳斥了左倾教条主义,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但邓小平同样坚定的防右,邓小平鲜明的提出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化,保障了中国的政治稳定。
90年代初苏东剧变,在疑虑和保守的浪潮下,邓小平又通过南巡讲话为全国定调,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邓小平秉持着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始终把握着大局,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平稳运行。
相比之下,苏联就差的多,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者是第一批领导人,都参加过革命与战争,具有丰富的经验,极强的魄力和强大的权威。而80年代距苏联革命成功已经快70年,第二代领导人都基本去世,当时的苏联领导层基本都是第四、第五代领导人。这就决定了苏联改革很难找到如邓小平般德高望重的人物。
除了资历,苏联内部也很不团结,叶利钦因为自己的私欲和戈尔巴乔夫争权夺利,最终甚至不惜分裂国家。这和中国领导层的团结形成了鲜明对比。

3
苏联更难和美国缓和关系
除了上面两点因素,苏联跟中国相比也缺少外交空间,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72年的尼克松访华和之后的中美建交,当时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决定摒弃意识形态冲突和中国改善关系,对美缓和关系决定了中国的商品可以销往欧美市场,这可以改善中国的外贸和财政状况。
中国的第三方地位为中国改革开放赢得了有利条件。
相比之下,苏联就没有这种缓冲空间,苏联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敌人,是两极之一,承担了西方世界大部分的火力,苏联想要改善关系困难重重,每一个让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戈尔巴乔夫之后对美让步,苏联的势力范围很快急速缩减,大量分离出去的东欧国家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
可以说国际形势也是利于中国改革而不利于苏联。
总的来说,苏联改革的基础和外部环境都不如苏联,中国因其基础相对薄弱反而船小好调头赢得了先机,同时中国还有邓小平这样伟大的领导人,这也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中国人,应该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并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精神,只要我们秉持已经被历史验证的正确规律,中国就一定能在改革事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政治方面:政体全盘西化式的改革触动了苏联的建国之本,政党威信失去了公信力,统治核心受到动摇,使国家易受国外势力影响的政治集团控制国家政权,造成政治上的大混乱,使得解体趋势出现端倪;中国改革没有去触动基本制度,对我国的现行宪法进行适时地修改,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经济方面:基本经济制度或形式逐步私有化,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触动家族或寡头经济的发展,对于苏联的“重工轻农”的认识程度不到位,劳动力的偏向程度较高,财阀当道、操纵媒体的现状没有改变;中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步步为营,公有制的经济本体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思想方面:借民主化、公开化之际,清算苏共历史、抹黑苏联制度的言论和文艺作品不断在传媒上出现。苏联的知识分子思想进一步激化,多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转而信仰西方式的自由资本主义;中国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的恢弘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