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节度使的属官(节度留后与节度使)

2022-03-05 23:33:35

“节度使留后”关键在于“留后”二字,也简称为“节度留后”。简单理解,节度留后,就是代理节度使。


1、什么节度使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解释什么是节度使。唐代的节度使是藩镇首长,在安史之乱后坐大,全面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按今天的眼光看,节度使是“管理多个地级市的军阀”。因为唐代一个藩镇下辖多个州,一个“州”大致相当今天一个“地级市”。


譬如河朔三镇之一魏博镇。在公元784年,它下辖五州,魏、博、德、沧、瀛、澶六州。按六个地级市的范围理解,就明白它的范围为什么是“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了。


(魏博镇的管辖范围 图片来自网友“碧云城”)


2、再说节度留后、留后。


唐玄宗后,节度使权力很大。如果其出征、入朝,留下权力真空,藩镇需要有人暂行其职权,称为“节度留后”;另外,对于遥领节度使的情况(遥领就是不实际到任),藩镇也需要“节度留后”。


深究“留后",到唐朝制度的源头——南北朝,就已成为官名,指留守、留台。还能指帝王离京后,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如:

《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
《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


我们回到唐玄宗时,节度留后的存在,也侧面说明了节度使权势之大,毕竟之前“留后”可用在首都官员!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们开始公然违逆朝廷,抗拒中枢任命,让子弟或亲信担任节度留后。更进一步,骄兵悍将们甚至反叛,驱逐节度使,自为节度留后。如:

《旧唐书·卷十九》:忠武大将鹿晏弘陷兴元,逐节度使牛勖,自为留后。

(嚣张的军将们)

即是说,安史之乱后,自为节度留后,开始成为军队哗变的借口,成为篡夺权力动力!到了五代十国,不服中枢,自为留后的现象更加常见、更加猖狂!直到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这一现象才被扭转。


3、结语:

节度使留后”、“节度留后”在唐朝、五代十国屡屡出现,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从代理节度使,到最后兵将哗变的借口、动力,背后反映的,是唐宋几百年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的深刻变化,是一幅幅中古到近古变化的真实画面。

可以理解为代理节度使,是在节度使出缺时设置的代理职称。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通常由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者入朝之时,通常任命一位留后,用来暂行节度使职权,此后成为惯例。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开始逐渐做大,经常不服从朝廷的政令,这一时期,如果节度使外出或年老不能任事,则常常以子弟或亲信担任节度使留后,用来代行职务。当然,也有士卒推举留后的现象存在。事后,如果朝廷承认,那么节度使留后便转正为节度使;如果朝廷不承认而另派节度使,那么节度使留后的权力自动解除,但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引发战乱。

上一篇:庆余年为何言冰云要刺范闲(范闲回到庆国后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网络棋牌诈骗可以追回吗(就这样被骗得倾家荡产)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