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粮票有价值吗(六七十年代的粮票有收藏价格吗?)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布票是按户人口发放的。我还记得当时是每人每年不论大人小孩是1丈3尺6寸。(一丈等于10尺,一尺等于33.33厘米)约2.45米。买布的话大人可免强做一套衣服。但是要做打底内衣都是要布票才能买得到的。在农村粮票是无得发放的。如果要得到粮票要用大米到粮管所去换,但每次只限换三斤。三斤米可换粮票三斤,每斤换钱一毛四分钱。粮票又分为市内用的市票,省内用的省票。还有全国通用的国票,如果要到外省出差探亲的话,必须带上国票。我小时候用过最少的面值粮票是半两的市票。我们这里大约是1981年开始就不用粮票了。但上海市在1984年还在使用。除了布票粮票外还有购肉簿,购鱼簿。是每户发一个本子作购买登记用的。是供销社发出的。一年约可买10至12期(不定的),买鱼是户内一个人一期可买2毛钱,2个人的可买3毛钱。3人可买4毛钱,如此类推。当年母亲娘家从广西来了几个亲戚。当天供销社有鱼买,我带上鱼薄排了2个小时的队,差不多到我时已经卖完了。两手空空走回家。那餐饭只能找邻居借两个鸡蛋,还有咸菜跟冬瓜招呼客人了。糖,煤油,都是有票证发的。
当时因为全国的工业体系还未完备。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都是靠种植绵花解决。而从苏联引进的一百多项基础工业体系的机械,设备,只能靠粮食,农产品和稀有矿石去换取。所以我们现在整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都是全国农民节衣缩食换回来的。我们小时候鞋子都没得穿。到70年代初市面上慢慢就见到一些不是绵布的布料,如三节布(用三寸的布票可买一尺布),的确良布,泡沫塑料鞋。这类型的生活必须品都是新建起来的化工厂生产出来的附产品。
新中国的成立后,经过全国人民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换来了繁荣昌盛稳定的现代化强国,请记住,这个过程都是我们农民作出了极大的利益牺牲。来之不易。
我是农民那时布票是按人分的,若是外出看病走友首先大队开证明,到粮站用粮食换成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