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永乐大帝吗
中国古代的皇帝,称呼有很多,有谥号、庙号、年号、尊号等等,这些称呼的起源时间不同,用法也有所不同。
基本上除了秦朝那两位,大多数皇帝都有一个谥号,就是XX皇帝,如汉武帝,谥号是孝武皇帝。
谥号后来越来越长,正好庙号也普及了,于是改用庙号称呼,如唐玄宗,庙号玄宗。
再后来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一一对应,于是年号加上皇帝或帝就成了皇帝的名称,如清高宗你会觉得陌生,可乾隆皇帝、乾隆帝你就很熟悉了。
以上说的都只是皇帝,而大帝,除了孙权有个不伦不类的大皇帝(简称大帝)谥号,其他皇帝是没有的,这是后人的尊称。能被称为大帝的皇帝都不一般,如汉武大帝、洪武大帝,皆有不朽之功勋。既有大功业,那么大帝的数量必然稀少。
永乐大帝就是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他的年号是永乐,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抢来的,被抢的是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过程叫靖难之役。
朱棣抢到皇位后,继续侄子未完的事业——削藩,虽然他就是藩王起家。在朱元璋建立的良好政治体制和法制环境基础上,朱棣大刀阔斧,开始了中华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对内求治
朱棣进一步改革机构,并设置了内阁制度,此后无论继承者如何昏庸,但由朱元璋和朱棣设计的较为完善的封建体制和官僚机构,却能够始终保持着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
朱棣还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疏浚大运河给北京运粮等,此举加强了明朝对北方广大国土的掌控,虽然增加了京师失陷的风险,但其实是利远大于弊的。
朱棣还很注重文化建设,他下令编修《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编纂的第一部大型类书,庞大至极,收录很多今天再也见不到的文献图书,而且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对外攻伐宣扬
蒙古是明朝最大的心腹之患,为此朱棣曾五次率军亲征蒙古,打得漠北安宁,北境无事。另外朱棣挥兵收复了安南,还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立哈密卫,并在西南贵州等地区建立行省行政区划,使明朝版图达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朱棣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促使万国来朝之兴盛局面的出现。郑和下西洋之宝船,其吨位比当时整个欧洲的海军力量之和还要强大。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个。终永乐一朝,先后有四位海外国家的国王泛海而来,其中三位留葬于中华大地。
不足与隐患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皇帝,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明太祖滥杀功臣,朱棣也避免不了犯错。他将父亲制定的“禁止内臣干政”之禁令抛于脑后,“赐宦官公侯服,出监军国”,又设东厂等,宦官专权的隐患就此埋下。
长歌行.永乐
奉天靖难苍穹变,
执掌乾坤创大业,
英明神武大燕鸟,
明月光辉照寰宇。
完善文制治国家,
设立内阁理万机,
永乐大典罗万象,
光耀中华五千年。
营建天坛紫禁城,
筑造武当报恩寺,
响彻九宵永乐钟,
普天福音度众生。
疏浚运河迁北京,
家给人足奔小康,
崇道尚儒礼乐兴,
文运安邦开盛世。
六次远航下西洋,
通使友好共繁荣,
五使西域通丝路,
和平交往同富强。
统御寰球恩四海,
教化四夷泽八方,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共享太平福。
五征漠北扫蒙古,
三犁虏庭尽臣服,
招抚女真归中土,
奴儿都司明版图。
西部开辟乌思藏,
平定安南设交趾,
十万大军渡东洋,
日本倭国跪称奴。
空前壮举大阅兵,
耀武扬威镇八荒,
称霸中亚帖木儿,
纳贡臣服圣可汗。
威德遐被永乐帝,
四方宾服天下主,
万邦来朝明帝国,
永乐长歌传千古。
文|大明锦衣卫士